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意味着我国经济会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之中,我国农业在参与经济国际化进程中,要实现在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作保障。根据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应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对策。
一、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依据比较优势,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发挥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就是从国际市场的有效需求出发,结合我国实际,扬长避短,对国内农业资源配置进行调整,大力减少不具有资源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产,大力发展具有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并具有农业资源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及加工品的生产,努力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加入WTO后,我们必须把我国农业放在国际市场的大环境中来进行审视和定位,找准我国的农业资源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对我国来说,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如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这是今后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尽管近几年,这些产业在我国发展较快,但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坚持高起点,突出科技优势,着力培植区域比较优势。
抓住我国农产品市场转轨变型的时机,既要考虑国内农产品出现的结构性、区域性过剩的阶段性变化,要充分研究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冲击和我国农产品通过竞争进入国际市场的有利条件,进而充分利用我国农业资源的禀赋和区位优势,全面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尽快形成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以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就是除粮食外,其他农产品原则上都应该按照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把不具备优势的产品的生产减少到*低规模,同时将用于这些产品生产的资源转向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上来,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以扩大具有竞争优势产品的国际市场,实现国内有限资源的*佳合理配置,这是农业发展适应农业经济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选择。①进一步调整粮经比例,适当压缩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如大豆、玉米等的生产规模;发展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且国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的农产品,如畜禽、水果、蔬菜、花卉等的生产规模,建立一批出口加工基地,并在品种技术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②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内部结构,跟踪国际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潮流,大力开发名特优质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③立足我国动植物品种资源丰厚、生态环境多样的特点,突出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力培植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农产品。
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产品结构,既要面向国际农产品的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根据国际上对农产品的多样性、多层次、优质化的需求,对农产品结构做出动态的调整,又要注重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着力培育具有潜在国际竞争力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增值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农产品的生产结构合理,更取决于整个产业链条、整个生产体系的发达程度,没有农业生产外环节的多次增值,农业经济效益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在产值构成上应当具有畜牧产值大于种植业产值,农产品加工产值大于种植业产值和畜牧业产值总和的特征。从长远来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推进农业经济国际化,在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通过农产品优质化和转化增值,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目前,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我国的谷物等种植业初级产品的成本过高,基本上不具有竞争力。而我国农副产品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具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国初级产品的附加值,有效地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和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农产品向后续加工环节延续不够,农产品的增值链条短,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程度低,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造成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要改变我国农产品后序加工的现状,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水平,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而其有效的途径就是已被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所证明的,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对农产品进行多次加工转化和增值,有效地挖掘农产品的比较效益和后续效益,从整体上提高农业效益,可以说,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提高农业整体实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要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增值,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①围绕优势产业、产品,建立基地。合理选择与培植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开发优质产品。加入WTO后,在确定、培植主导产业时,必须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结合本地的比较优势,把具有现实或潜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产品作为主导产业;要围绕主导产业、产品的优势,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扩大生产规模,着力建成具有商品化、区域化和专业化、外向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②创建、发展一批有较强带动力、辐射力、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这既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键,也是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的关键。要坚持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多形式的原则,围绕区域性优势产业、产品,着力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够进行农产品深加工的不同类型龙头企业群体。并使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现代企业集团。③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这是农业产业叱经营能否正常和合理运转的关键。要继续鼓励龙头企业对农民实行合同契约、保护价收购、预付定金的扶农强农政策,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吸纳农民入股、利润返还等形式,使农业产业化各主体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业的国际竞争*终是技术水平和人才的竞争。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其实质是农产品质量与效益的竞争。而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归根到底是科技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农产品生产向优质化发展已不可逆转,而我国农产品优质率相当低,大约占15%,其原因在于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低。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在40%左右,而发达国家已达到70——80%.随着农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将促使我国农业向“两高一优”方向发展,这对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提出了更加迫切而现实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弱,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开拓力的主导产业和产品,而要改变这种现状,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国际化,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经济国际化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之上。
应对WTO,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作为主体战略来实施,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虽,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实力。①深化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尽快建立起既面向经济全球化,又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多层次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人才体系;高效率的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体系;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教育培训体系。②研制开发优良品种。21世纪农产品质垃的竞争核心是良种的竞争。我国要积极实施“良种工程”,自主研究开发一批能在国际处于**地位的农产品优良品种,逐步优化我国农产品的品种结构。③要重视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产品良种及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在引进的过程中,要结合本地的实际,做到引进、吸收、消化、创新。④加强对农民的科技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培养我国广大农民的现代科技意识和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能力,强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业发展的外向度加入WTO后,将更加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开放。
在经济全球化日趋发展的形势下,我们必须选准农业的对外开放与我国农业发展的“共振点”,这就是外向型农业。外向型农业是一种开放的、发达的农业市场经济,它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前提,以国际先进农业技术或高新技术为支撑,是参与并成为世界农业生产、交换体系的组成部分。发展外向型农业,是我国农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应做的重大政策调整,是今后我国农业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措施。
发展外向型农业,就是要围绕世界范围内生产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使我国农业逐步在导向上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结构上由”农工贸“向”贸工农“转变;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生产向基地化、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发展,建立一批出口基地,形成一批出口拳头产品,逐步形成能够适应国际化经济运行规律的高标准、高集约、高质量、高产出、高创汇的外向型农业经济体系。①建立外向型农业基地,围绕国际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蔬菜、果品、畜禽、水产,以及名优稀特新产品及其精深加工,培植外向型农业支柱产业和产品;加强农产品出口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对规模大、科技水平高、创汇能力强的贸工农一体化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要予以重点扶持,建立一种区域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农业创汇基地。②加快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培育。结合我国农业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产品,建立一批面向国际市场的集加工、生产、贸易、运输、科研开发于一体的区域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建立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使我国农产品快速进入国际市场。③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发展外向型农业,不仅要面向国际市场,搞好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而且还要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优良品种,更多地利用外资发展我国外向型农业,要引导外商投资于农业综合开发和创汇农业项目,尤其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加工项目,培育一批经营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农业创汇名品,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实施名牌战略,发挥名牌效应,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加入WTO后,在激烈的国际农业市场上,产业、产品的竞争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品牌的竞争。市场竞争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竞争是质量的竞争,而质量往往是通过名牌来实现的,只有拥有高科技含量、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才能把握主动权。名牌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它反映了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多样化、优质化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要求。纵观当今世界,凡是农业经济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名牌农产品与名牌农产品加工企业,名牌越多,市场越广,国家农业经济实力越强,其参与国际竞争力越强。可以说,品牌农产品的信用,是农业在国际市场上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业在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对我国来说,今后,农产品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应要注重质量,要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大力培植和发展名牌农产品,带动整个农产品质量的全面提高,从而大大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推进农业经济国际化进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创立农产品名牌的重要性,通过培植一批在国际市场上能够叫得响的国际品牌,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①抓好基地建设,培植名牌。要根据资源优势、产品优势,着眼于国际大市场,大力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工基地,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具有本地比较优势的名牌农产品。②抓好产品质量,倡导名牌。良好的名牌是以产品的优质为基础的。在全面提高质量的基础上,要倡导高质量的农产品创造名牌,以名牌带动农产品质量的提高。③抓科技投入,发展名牌。科技是名牌的基础。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推陈出新,用科技创出新名牌,开拓出新的农产品市场空间,用科技来保证名牌经久不衰。④抓好龙头型载体,带动名牌。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开发力度,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开发名牌农产品加工产品,延长名牌农产品产业链。⑤抓规模膨胀,扩大名牌。名牌农产品总是与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分不开的。要强化名牌效应,依靠名牌农产品扩大生产规模,以规模为基础,以名牌农产品为“护照”,参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⑥抓好对外宣传,拓展名牌。对外宣传是创立名牌和发展名牌的前提,要通过各种宣传载体、多种舆论形式,建立多层次,立体式的宣传网络,千方百计扩大名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
四、莱西模式对于全国奶业发展的借鉴意义莱西模式的关键就在于两点:一是一个大型跨国乳品企业顺利实现了农户和市场的对接,另一个是一个合乎理性的政府在推动一个合乎发展规律的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莱西模式对于产业化经营的一个普遍意义就在于必须要有现代化的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产业化发展才能顺利地实现农户和市场的对接。在莱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四套班子不如一个雀巢企业,这显示了大型乳品企业对于当地奶业发展的重要带动作用。
国际竞争国内化格局中的莱西奶业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外资企业和本地政府共同推动的产业发展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推动意义很大。没有政府的推动,单单依靠企业和农户自身的相互作用很难在短时间内磨合出一个奶业快速发展阶段。莱西模式至少实践这样一个理论:在传统农业占很大比重的国家或者地区,先进的产业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必然要求一个外在的力量给予企业和市场一种外在的推动,使其跨过发展之初的路径依赖障碍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